由上海交通大学与时代传媒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时代周报共同承办的“全球经济与中国方向—2011诺奖中国周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中国行”活动于2011年5月13日至5月17日分别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成功举办。论坛邀请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教授发表演讲,充分阐述“搜寻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为中国的企业家带来企业发展新思路。
老龄化加剧、房价高企、商品价格日益上涨,这些都是中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次“诺奖中国周”搭建了一个全球智慧的对话平台,同时邀请诺奖得主定期讲学也是交通大学的传统。皮萨里德斯教授充分阐述了他对当前宏观经济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解读。他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就“老龄化社会与中国之变”、“福利社会政府何为”、“宏观调控与产业之变”及“深圳距离资本之城还有多远”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诺奖中国周举行的4天时间里,参会人数超过了1200余人,诸多中国经济学家、位学者、企业嘉宾以及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
本次诺奖论坛呈现出三大亮点:一是诺奖论坛邀请的中外经济学者就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二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诺奖中国周”已经成为了一项品牌活动,定期邀请诺奖得主前来讲学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传统;三是诺奖中国周成为了联系上海交通大学和海内外校友、企业嘉宾的良好途径。此次论坛成为2011年交大校友在中国最重要的聚会之一。
日期 | 时间 | 安排 |
---|---|---|
2011年5月13日 | 13:30-14:00 | 签到注册 |
14:00-14:15 | 致开幕词 |
|
14:15-15:00 | 诺贝尔经济学家主题演讲 |
|
15:00-15:45 | 中国经济学家主题演讲 |
|
15:45-16:30 | 中国经济学家主题演讲 |
|
16:30-17:15 | 圆桌讨论:老龄化社会与中国之变 |
|
17:15-17:45 | Q&A 互动环节 | |
17:45-18:00 | 受邀嘉宾与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合影 |
|
18:00 | 活动结束 |
日期 | 时间 | 安排 |
---|---|---|
2011年5月14日 | 13:30-14:00 | 签到 |
14:00-14:15 | 致开幕词 |
|
14:15-15:00 | 诺贝尔经济学家主题演讲 |
|
15:00-15:45 | 中国经济学家主题演讲 |
|
15:45-16:30 | 主题演讲 |
|
16:30-17:15 | 圆桌讨论:福利社会政府何为 |
|
17:15-17:45 | Q&A 互动环节 | |
17:45-18:00 | 受邀嘉宾与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合影 |
|
18:00 | 活动结束 |
日期 | 时间 | 安排 |
---|---|---|
2011年5月16日 | 13:30-14:00 | 签到 |
14:00-14:15 | 致开幕词 |
|
14:15-15:00 | 诺贝尔经济学家主题演讲 |
|
15:00-15:45 | 中国经济学家主题演讲 |
|
15:45-16:30 | 中国经济学家演讲 |
|
16:30-17:15 | 圆桌讨论:宏观调控与产业之变 |
|
17:15-17:45 | Q&A 互动环节 | |
17:45-18:00 | 受邀嘉宾与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合影 |
|
18:00 | 活动结束 |
日期 | 时间 | 安排 |
---|---|---|
2011年5月16日 | 13:30-14:00 | 签到 |
14:00-14:15 | 致开幕词 |
|
14:15-15:00 | 诺贝尔经济学家主题演讲 |
|
15:00-15:45 | 中国经济学家主题演讲 |
|
15:45-16:30 | 中国经济学家演讲 |
|
16:30-17:15 | 圆桌讨论:深圳距离资本之城还有多远 |
|
17:15-17:45 | Q&A 互动环节 | |
17:45-18:00 | 受邀嘉宾与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合影 |
|
18:00 | 活动结束 |
演讲内容以其建立的“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为基础,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演讲内容覆盖了人口、就业、教育、住房、福利等目前中国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谈到劳动力与中国转变经济方式的匹配问题。他指出,十二五是关于结构调整的,自由市场经济很关键的,该激励因素可以促进工资的平衡。工资的不平衡,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政策方面应该引导工人寻找相应就业岗位。此外,成熟的工业化国家,如北美和欧洲,能提供一些让市场反应更快的激励因素。同时,皮萨里德斯也认为,有时候某些机制也会失灵,劳动力市场上的摩擦就会产生。
在谈到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法达到劳动力市场转型最终平衡时,皮萨里德斯认为,有时候我们生活在这种幻想中,在理论上找到好的方式,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对于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来说,应该寻找在整个经济体当中最优的平衡,如果市场的解决方式是最优的方式,那么对于个体的问题需要急速的解决。在金融服务领域,在银行体系当中,我们都会找到银行业的失败,解决他们的这种失败的问题,而不是说我们认为这个体系它是失败的,我们从头再来,因为我们不能够容易地找到很好的方式,你并不会找到总体的最优的解决方式,你必须会找到一个失败的地方,然后进行处理。同时一步步的进行失败的处理。
中国已被联合国列入低生育率国家的名单。基于对人口变化的全面调查,本文试图解释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挑战,从而揭示中国该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应对挑战
历史经验, 比如日本的“丢失的十年” 表明随着人口红利减少和刘易斯拐点的来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应该转而依赖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外来务工者受周期性失业影响,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从而无法通过社会保障项目和劳动力市场规范来保护自己。大学本科毕业生由于专业不对口而面临结构性失业。这对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政府就业服务和规制设计提出了挑战。因而,一系列的政策改革需要启动。在城市里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在非正式行业从业的劳动者是较为脆弱的,他们同时受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的影响。这要求加强社会保护机制和更多的工作培训机会。
现行的工资设定机制并不能有效减少收入不平等,也不能维持社会凝聚力。需要进一步发展劳动力流动机制,比如集体议价系统,来平衡工资增长和生产力增长。
长期增长的可能情景以及中期转型的可能情景作了预判。长期而言,资源、人口和环境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资源保障而言,中国在能源,有色黑色金属等诸多方面的消耗巨大。未来十年,延续十一五期间对节能降耗等的约束性指标,仍然不足以有效约束资源消耗总量。全要素生产率需要更快迪、显著地提升。就人口因素而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较快,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部分缓解了老龄化的压力。目前中国可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未来5-10年人口红利也逐步消失。社会和医疗保障缺口逐步显现。就环境因素而言,中国加工或者制造的产品,可能包含较多的环境补贴。
中期增长转型受制于“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是指中国经济不可能同时追求高速增长、有质增长和较低通胀这三大目标,而只能达成其中的两个目标。较快的经济增速意味着要么容忍较低的增长质量,要么容忍较高的通胀膨胀。未来5-10年,中国需要完成社会、政治、经济三重转型,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转型。经济增速放缓、基础通胀上升以及转型压力巨大。此后,中国的财政和货币体系君遭遇较大压力。
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除了GDP增长,中国人更加关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与完善的社会制度,更加关注如何解决国人在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出现的“摩擦”。此外,他也对经济发展中就业动态性对政策的启示做出了相应分析。
由于人口流动有许多成本和不确定性,而且不同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差异,人们流动到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的工作,需要一个较慢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摩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再分配如果不顺畅,就会导致失业率的提高。当然,这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就业者的流动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人口如果要向大城市的工业行业进行转移,就需要在当地定居、租房、买房,但房价又很贵,这点上就存在着壁垒。面对各种劳动力流动的壁垒,最好主动调整政策,加速劳动人口的流动和再配置。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制定好的政策,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加速社会经济的转型。
发展和转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两大关键词。回顾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份额还是相对较小。在2010年超过日本后,中国经济有望在15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但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中国经济必须改变结构,大力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对于能源消耗的需求,使中国经济在未来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具有宏观经济政策、商业研究相结合的必要性。John Ross教授表示,他非常支持和同意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根据他本人在担任伦敦市副市长期间对于伦敦城市管理的多年经验,他提出,中国需要建立强大的服务业、服务型公司,并且融合宏观经济以及商业的研究,这些对于中国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模式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也积累了很多的张性和很多的张力,这些张力既来自于内部,也来自于我们国际上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对象之间的摩擦。这些重要的矛盾和冲突一定要找到释放渠道,释放的过程中间它就会带来一些综合性的效益。借鉴老牌工业化、中牌工业化、新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能够找出非常积极的、创造性应对之道,帮助我们走出中等收入的陷阱,走向高等收入的经济。这就是今天中国沿海必须要面对、而且必须要用最大的力量来应对的这么一个挑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国民经济中等收入阶段;但各地区的差别非常大。中国产业发展既有继续追赶发达工业国,继续完成工业化不可逾越阶段的历史过程的内容;又越来越具有必须走向更加依赖自主创新道路的表现。
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越来越强,必须向着更节约和更有效利用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更重视环境价值和更快地提高环境保护标准的方向转型升级。寻求和拓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源泉,是中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最根本的战略方向。通过技术创新,使科学发明成为大众产品是工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所以,形成新的成本优势和技术创新机制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个基本因素。
透支未来发展能力、内部社会发展问题与风险的不断积累。中国相对低端和低效率制造业的过度扩张已面临资源环境的巨大瓶颈,人口红利将消失。
从国际经验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都要求从廉价要素投资型增长转向效率增进型增长;从出口导向型GDP增长转向主要依赖内部市场的社会经济相对平衡的发展。在社会层面必须形成共识,破除财富幻觉,加快战略调整、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但市场经常是失效的,也就是说,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外部性等是常态。由于风险,特别是大机构风险的存在,企业治理又不能有效克服这些风险,这将是十分严重的市场失效。激励机制的两难困境,使自我监管失效,外部监管又不能到位。
确实需要重新认识许多原则,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原则。经济增长应该是稳定的、可持续的,并且增长的成果应该由更广泛的人群分享。
“全球经济与中国方向——2011诺奖中国周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中国行”活动有48家媒体参与了报道,参会记者近百人,人民网、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解放日报等中央媒体,青年报、新世纪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金融报、金融时报等全国性媒体,新京报、上海证券报、广州日报、第一财经电视、南方日报、深圳商报、深圳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彭博社、香港财经日报、凤凰卫视等海外媒体对诺奖中国周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杨澜访谈录》专程在广州对皮萨里德斯教授进行了专访。
论坛前期,时代周报、凤凰网、搜狐、和讯、新浪、网易、金融界、东方财富网等8家媒体提前通过广告、新闻等形式对诺奖中国周的背景、特点与活动安排提前进行了预告和详细报道,为本次论坛的顺利举办营造了良好的气氛。
论坛期间,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彭博社、网易、新民周刊、文汇报的记者还对皮萨里德斯教授以及其他与会演讲嘉宾和参会企业代表进行了专访。5月16日,《杨澜访谈录》专程在广州对皮萨里德斯教授进行了专访。
本次会议还受到了上海市政府、上海交通大学的高度重视,派出了记者参与会议的采访导报,新闻在上海市政府新闻页面、上海交通大学主页刊登。诺奖论坛的各类相关报道在人民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得到了近200次的转载。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于1948年出生在塞浦路斯Nicosia,他拥有塞浦路斯和英国双重国籍。他的学术思想主要受森嶋通夫和戴尔-莫滕森(Dale Mortensen)影响,今年莫滕森也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皮萨里德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基于失业匹配函数的宏观经济搜寻及匹配理论,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增长等。
皮萨里德斯现任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工、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他还是该校经济表现研究中心负责研究项目的主管,1976年以来他一直在该中心任职。皮萨里德斯最知名的学术成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交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还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还是利用这一函数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近来皮萨里德斯主要从事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研究。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们对市场的分析使其可以得到这个奖项。“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买者很难得到想要买的买品,而卖者很难找到消费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蔡昉,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5年和1989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浙江大学“卡特中心”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近期著作有《中国流动人口报告》、《惑与不惑之间》等。199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7部委授予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2009年2月8日,获得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周林,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凯瑞讲席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他还做过多家大学的访问学者,包括西班牙国立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比利时CORE 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和日本大阪大学。主要研究和授课方向:微观经济理论、博弈论、社会选择和福利。曾在Econometrica,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和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等世界顶尖的经济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曾担任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和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杂志的副主编。
丁学良,天益网学术委员,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立澳大利亚大学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1997年至今任《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清华社会学评论》等杂志的编委。他著述颇丰,观点新颖,是当今研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问题方面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权威。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和全球化。
John Ross,伦敦市前副市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担任“中国与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全球化进程”课题研究组的领头人。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罗思义先生担任伦敦市主管经济与商务政策的副市长,分管伦敦市经济与商业发展相关各方面的政策事项。他同时负责伦敦城市形象的国际推广工作,包括伦敦申奥、伦敦城市形象的树立与国际化营销,并主管伦敦市政府对工商界的政策事宜。
潘英丽,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运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 分别于1982年、1984年和199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讲授《商业银行管理》、《金融工程学》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增长型经济调整政策理论》、《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等5部著作,1部译著,现从事国际金融理论、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市场开放等领域的研究。近来来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出版个人专著6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江西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服务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现正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先后获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王宽诚优秀教师奖。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马克思主义专家咨询委员会暨专家讲师团成员。
金碚,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工业经济系主任,主编《经济管理》《中国经营报》,《中国工业经济》常务副主编。主要 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专著)如《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外经济增长比较研究》,《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何去何从—当代中国的国有企业》等。
钟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社会兼职有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特约经济学家,北京安邦信息集团公司特约经济学家,上海惠普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特约经济学家,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 特约观察员。在人民币问题和资本市场研究方面的成果较有影响,同时对宏观经济的若干专题也有涉及。专著和合著有《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研究》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