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E聚焦 | 如何在碳市场迎来爆发期之际抓住“碳机遇”

发布时间:2023-04-20

“我们今天很容易看到一些酷炫的现象,比如氢能热、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包括常州要做新能源之都。所有这些能源转型为什么会发生?我想,“双碳”是最底层的逻辑。”——尹海涛

“未来企业需要成立专业的团队,尤其是控排企业。对自家碳排放进行摸底,做出预判。提前做好准备,在不同的场景下做好模型。结合排放情况和财务情况,做好一些交易策略。”——朱伟卿

4月18日,欧洲议会以多数票通过了3项主要气候法案,即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ETS)、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又称“碳关税”)、价值高达867亿欧元的社会气候基金法(SCF)。

这一法案在业内被解读为“碳关税”。碳关税的执行不仅对直接被纳入征收范围的行业有影响,与此相关的产业链都将产生连锁反应。在此背景下,国内关于“双碳”的讨论,再度升温。如果说一个月前的双碳话题,还只是关联行业内的热点,那么到了今天,双碳话题已经成为全行业企业关注的焦点。 

回到国内的碳市场,如何理解十四五期间我们的双碳指标?目前国内的低碳市场发展现状如何?持续升温的碳交易市场,机会在哪里?除了控排企业之外,对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来说,又该在双碳时代下做出哪些准备?

本期安泰EE体验课堂,特邀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副院长、安泰新能源电力和储能行业社群班责任教授尹海涛与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朱伟卿做客现场,分别就当下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和双碳时代下企业探索低碳经济新机遇进行了分享。

中国碳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期 ,专业碳管理是大势所趋

机遇正在向碳服务行业企业开放,如协助企业进行顶层设计、关注碳减排CCER资产开发、关注环境权益类的资产情况以及围绕双碳与数字化进行结合等方面,都是进场的好机会。“中国碳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期。”面对急速发展的中国碳市场,上海宝碳新能源董事长朱伟卿开门见山。作为国内最早参与从事低碳行业的企业之一,国内碳交易的最早行业从业者之一,在近两年里,朱伟卿见证了这个行业从冷门到超热赛道的转变。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通知》,批准在上海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在朱伟卿看来,以此为契机,中国碳市场正式拉开了发展序幕。其后,从30-60中国碳目标的设定,到中国碳市场的建设历程、碳市场管理的基本框架,到现有的政策文件体系的出台,到国内碳市场的试运行,中国低碳市场走进了发展的快车道。

“可以看到,当下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和十几年前欧盟启动碳交易时期的发展阶段是十分相似的。”朱伟卿结合数据和案例对国内低碳市场的整体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展示,从结果看,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处于逐步扩容的阶段,考虑到国家给到控排企业的配额将逐步趋紧,控排企业也按照行业逐一入场以期熟悉规则。因此,无论从价格表现,还是配套政策,当下的碳市场对于企业来说,无疑开启了入场机遇期。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从2021年7月16日到现在为止,碳交易所已经运行超过40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2.32亿吨,累计成交额106亿,与欧美国家相比,发展尚处于早期。

对此,朱伟卿建议,相关控排企业应该尽早成立专业团队,对自家的碳排放进行摸底,提前做好准备。针对不同的场景做好碳管理的模型,并结合排放情况和财务情况,做好一些交易策略。另一方面,机遇也正在向碳服务行业企业开放。如协助企业进行顶层设计、关注碳减排CCER资产开发、关注环境权益类的资产情况以及围绕双碳与数字化进行结合等方面,都是进场的很好机会。

碳交易是双碳政策最有效路径,躬身入局 需理解底层逻辑

如果能做到从理论上理解市场,那么所有未来发生的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因此,我希望我们也要学会从理论上去了解这个问题。解决碳排放问题,我们为什么选择了建立碳交易体系,而非其他路径?在尹海涛教授看来,建立碳交易体系,是通过把环境权益进行确权,并通过市场交易把社会控排成本降到最低的最有效手段

尹海涛教授用经济学上的一个经典故事“公用地灾难”解答这个问题。某个村里有片绿地,一个人养了一只羊带来非常好的经济收益,同村人发现后都去养羊,结果引发过度放牧,谁也养不了羊都没有收入,这就是“公用地灾难”。“这个灾难是如何发生的呢?因为没有人真正拥有这片绿地,放牧的权利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能获得,就没有市场信号和交易价格,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界定放牧的权力,正如我们今天需要确定污染的权力。”尹海涛教授解释到。

碳排放治理的碳交易体系就是这个思路。既然空气使用无需付出成本,为了防止大气成为最终“毁掉的公用地”。那么就需要对排放进行确权。即确定排放总量,再对指标进行分配的方式解决,并允许市场交易。“理解了这一理论,就能理解为什么建立这个体系,懂得体系是怎么样运作,我们有很多的环境权益交易体系,例如汽车行业的双积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绿证,自然资源保护领域的可交换的个人配额制,设计的思路都基于此。”尹教授表示,理解了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企业来讲,就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持续调整变化的碳交易市场。

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仍然在不断出现新的趋势,尹海涛教授总结到,包括整体容量不断扩大;额度向有偿分配过渡;非履约主体入市,增加主体多样性;市场产品创新,参与者面临更多样化风险管理工具;价格走高趋势明显等。

尹教授指出,过去40年,影响中国最关键的因素是改革开放,未来40年,影响中国能源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极有可能是“双碳”,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应当成为企业布局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在控制碳排放成为全球性问题的当下,国内碳市场也处于在快速变化和发展中,对企业而言,“提升碳管理能力”迫在眉睫,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要面对和正视的,越早关注和布局,越能赢得主动。

微信图片_20230428154929.jpg

Copyright 2021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
021- 52301088/62933668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在线报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