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贵,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中国CEO(总裁)私募股权投融资研修班第4期(2010年)
邱建新、张桓、高春茂,上海壹亩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基地总经理,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2008级EMBA。
——编者按
(报道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潘沩 上海报道 2011-07-02 01:08:30)
已经获得青云创投和汉理资本A轮融资的多利农庄;正在跟几家风投谈判、即将引入融资的壹亩田,毫无疑问是上海有机蔬菜领域的先行者。
同属在沪上的公司,两家公司有太多的相似点,又有很多的不同。由于有机蔬菜的市场足够大,两家都还在享受市场扩大带来的收益,尚且谈不上正面PK;但背后,二家公司对对方商业模式中不同的部分,还是颇有微词。
先行一步的多利农庄
多利农庄进入大众视野,还是2010年11月,青云创投一举给其投资1000万美元。除此之外,任多利农庄的财务顾问汉理资本,亦为其A轮投资者, 2011年3月张同贵董事长所就读的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私募4班学员专门成立一个基金,A轮跟投1080万元。而据多利农庄主张同贵透露,公司即将在7月份获得1.5-2亿的第二轮投资。
多利农庄“庄主”张同贵,原本拥有“多利川菜馆”这一品牌。他2005年创办多利农庄,一直是两个公司一起运行。2010年以来,他开始为多利农庄引入外部投资者,随后陆续将30多家川菜馆卖掉。在卖餐馆时,他附加了一个条款“不能继续使用‘多利’的品牌”。这一条款,让他开价时处于不那么有利的地位,但为了保证“多利农庄”品牌没有后顾之忧,他只能忍痛割爱。
从开餐馆,到做有机蔬菜,这个转变似乎顺理成章。张同贵告诉记者,到2010年,多利农庄已经有2000亩签约土地,这一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并已经实现盈利。在记者看来,张同贵在经营多利农庄时,显示出很强的市场推广能力。
汉理资本董事长钱学锋告诉记者:“多利农庄向很多单位,如宝钢集团、俏江南、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提供有机蔬菜。近来,张(同贵)总在努力推广‘礼品卡’,企业可以买这种有机蔬菜的礼品卡,送给自己的客户。”
6月30日,张同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庭用户占到我们客户的七成左右。虽然说做企业用户,平均每公斤蔬菜的配送成本会降下来,但的确是家庭客户对有机蔬菜有更强劲的需求。礼品卡占到我们总销售收入的10%-12%。”
礼品卡是一种面向企业销售、最终是个人消费的形式。在这一形式下,多利农庄只需加大销售的投入或给予企业适当折扣,即可扩大市场;而这一扩大的市场最终由企业给其客户,这些客户又确实是多利农庄的目标客户。这种方式,比通过消费者口口相传,扩张速度快;比通过广告推广,又来得成本低,且与多利农庄的“高端”定位亦相符。
与此同时,单位客户的存在,有同样的作用。给宝钢集团、上海证券交易所供给蔬菜,非常有利于品牌的推广;且其单位的员工,作为家庭客户时,同样也是多利农庄的目标客户。
张同贵不讳言多利农庄“高端”定位的同时,亦表示“五年之内,我们只做上海、北京两个市场”。
这一策略,得到了青云创投的认可。青云创投投资经理王轩表示:“从静态数据看,北上广深占全国有机蔬菜的30%。北京和上海已经是极大的市场。”
缘起交大,信息化的壹亩田
上海壹亩田实业有限公司壹亩田董事长邱建新、CEO张桓和基地总经理高春茂,是交大安泰经管学院2008级EMBA班的同学。3个人都在农村长大,一直对平时吃的蔬菜不大放心。刚读EMBA没多久,震惊全国的牛奶中掺三聚氰胺事件后,他们几乎是一拍即合,想到做这么一个生产有机蔬菜的农场。
高春茂原本是在外企里做精益生产的,自然承担起农场进行工业化管理的重任;张桓之前一直在外资IT企业中打滚,在思科、西门子等知名企业的ERP部门工作,他责无旁贷得承担起公司的信息化工作,他给公司开发出一套简单的ERP系统,公司所有在办公室的员工,都操作着他开发的系统;邱建新原本是做化工贸易的,代理一家德国化工企业的产品,他在三人中出钱稍多,负责的是配送和其他麻烦事,所以当了董事长。
壹亩田的用户,可以在公司网站上事先下单,然后第二天壹亩田会如约配送。由于蔬菜的特殊性,壹亩田的配送得自己做,且是以较为经济的方式做,而无法假手于快递公司。由于配送的成本颇高,所以壹亩田鼓励客户一次多买些菜,即一次买菜超过4份时,壹亩田会免费配送;而不到4份,则另收10元的配送费。
客户下单-公司配送,这个流程并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化。壹亩田的信息化,更多体现在公司会把所有订单做成数据库,这样有一个历史数据,再根据会员的增长量,来决定未来几个月生产什么,以做出相应的生产计划。
如前所述,客户不需要的产品,壹亩田很难在市场上卖掉。目前壹亩田种出来的蔬菜,大约70-80%跟客户的需求吻合,其他多出来的蔬菜,则在小区推广等市场活动中赠送给客户,最近也开始在团购网站上销售。但这些都是赔本赚吆喝。可以说,壹亩田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匹配度,直接会决定其收益如何。
张桓在这一基础上,做出了更多的信息化的努力——壹亩田送给客户的每一份菜上,都有编码。这一编码从蔬菜还在播种开始就有,高春茂随时可知道什么菜已经种下了几天,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但更重要的是,客户可以根据蔬菜的编码,去农场看看他买的蔬菜所在的土地。
张桓介绍:“经常有我们的会员,上午十点收到我们的菜,立刻开车到农场来看看,这个菜是在哪块地收割的。蔬菜的收割期往往超过10天,所以他们当天来看,还能看到特定蔬菜是从哪块地收割的,是谁种的。”
张桓坦承,这么做的成本不低,如果仅为了公司生产的监管,其实不必这么麻烦。但为了让会员放心,才坚持这么做。这一做法,是受思科的启发。前几年,思科的硬件有非常多的翻新机,这些翻新机是别的公司做的,甚至还能做出防伪标识,思科为了让自己的客户放心,给每一个产品都做了条形码。产品还在生产时,其客户就能知道,每一个产品,现在是在巴西生产零部件,还是在美国的某个州进行组装。
邱建新向记者介绍,公司在崇明附近又签下一块500亩的地,开始进行有机农业土地的认证;并在上海市区建10个配送点。“如果不做这些后续投入,我们可说是盈利的。公司2010年的现金收入接近1000万,今年预计近2000万。考虑到收入确认的问题,营业收入会低一些。”
目前,公司已经有4000多会员。几位创业者,踌躇满志,打算大规模扩大会员。他们试图引入第一轮风投,融资2000万元,并且已经在跟几家创投基金在谈。
有机农业的梦想与荆棘
和壹亩田的用户可以点菜不同的是,张同贵坦承,多利农庄的用户不能点菜。“我们提供一个套餐,一周送一次或两次。客户如果实在对套餐中某个菜品不满,可以事先要求退换。现在,我们只能做到这一点。未来可能会开放到,20-30%的菜品可以自选,但不会做到全部让客户自选。”
多利农庄不能任客户自选蔬菜,壹亩田让客户自选却有高达30%的菜只能低价赔本处理,其背后的难点都是一样的——客户今天点的菜,多利农庄和壹亩田必须提前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先种好;如果考虑到气候不确定会带来产能的不确定性,它们还必须比预计的客户消耗量种得更多。
要想提前一个月或两个月就订好未来客户满意的菜单,这两家公司得有一定的经营年限,能较为精确地把握客户对蔬菜的偏好。但显然,两家公司目前都做得不够好。
所以,当被问到未来随着规模扩大,成本是否会降低时,壹亩田董事长邱建新的答案是:“未来我们提前种的菜,会跟客户口味的拟合度更高,能到80%,那样低价处理的菜就大幅减少。此外,我们目前只有300亩田在种有机蔬菜,另外几百亩还是纯投入。”
综上可知,多利农庄相比壹亩田,前者有着更好的市场推广能力、提供的蔬菜因为其标准化程度高故而很可能成本较低;后者早早开始布局让客户点菜,一开始将承担低价处理30%产品的风险,却可能得到更好的客户体验。
除此之外,两家公司展现出很多的相似度——都是做没有中间商的有机农业,主要是会员制销售,主要面向家庭客户。甚至于一开始,都是从各自所在的EMBA班获得第一批客户。无论是张同贵所在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还是壹亩田几位创始人所在的交大安泰商学院,其同学都给予他们相当的支持。
因此,这两家公司,也将面临类似的这一行业的梦想与荆棘。
6月30日,青云创投王轩告诉记者,“台湾、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有机蔬菜占总量的10%甚至更多,而目前北京和上海这个比例还不到1%。而北上广深销售量又占全国有机蔬菜市场的30%。随着这个比例提高,市场前景非常大。”
与此同时,王轩告诉记者:“国外有机蔬菜和传统蔬菜的差价只有30-50%。它们传统蔬菜比我们贵很多。”
此外,在青云创投王轩看来,多利农庄的模式,并非不能复制。但由于有机农业的认证,从企业申请认证,到最终获得认证,要3-4年。这3-4年中,企业必须施有机肥来改善土壤,其生产出的蔬菜,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机蔬菜”,所以可以说这几年是纯投入期。所以,就算有企业要复制多利农庄的模式,首先就得愿意3-4年投入无产出,这是一笔较大投资不说,还有硬性的几年时间。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进入门槛。
猛一看,有机蔬菜似乎有着极大的市场。而且,由于“有机转换期”的存在,实际上给多利农庄和壹亩田都带来了一定的保护,免于后来者的竞争。
但由于现在多利农庄和壹亩田的售价,是传统蔬菜的3-5倍,国内和国外两种蔬菜的相对价格的差异,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国家的有机蔬菜,其市场份额到不了10%,就增长乏力。
此外,一位看过几家有机农业的创投基金合伙人,更多表示了对这一行业的担忧和顾虑:“目前‘有机农业’的认证还非常混乱,好多机构都可以认证,这个认证可以花钱买。而且,就算是比较权威的认证机构,我对它们的认证也是略存疑,在国际上更为严格的认证下,这块土地得十年以上没有受过污染。从这个角度上说,目前有机农业概念大于实质。”
上述合伙人表示:“而且就算他们目前的土地,能符合这一标准,未来再找到的土地呢?有机农业需要大片的土地,要考虑这块土地的土壤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是否适合种这些蔬菜;也要这片土地及附近区域十年内没有受过污染。所以,当这些企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时,如何能保证一样的‘有机’?”
而创投基金进入,一定需要有机农业企业扩大规模再上市。如果在土地问题上卡壳,则或者扩张难以为继;或者得降低品质。正是出于这些考虑,上述合伙人看了几家有机农业,都放弃了。
这个问题,也是未来要扩张的多利农庄和壹亩田,都必须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