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与挑战:“工业4.0”遇见“中国制造2025” 时间:2016.05.09 来源:EMBA中心

近几年来,工业4.0几乎成了现代企业全新生产方式的代称。而曾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处在全面进入“中国制造2025”的新时代。当“中国制造2025”遇见“工业4.0”,是机遇还是挑战?2016年5月6日晚,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中心(以下简称交大安泰EMBA)、交大EMBA人才协会,英国诺丁汉大学、英中贸易协会联袂主办的“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如何战略对接”论坛,在百年交大发源地徐汇校区新上院盛大开启。

本次论坛前,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东红、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主任汪海徽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姚树洁教授、商学院院长Chris O'Brien教授,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Jeff·Astle,GE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魏斌博士,香港维越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裁魏勇,交大EMBA人才协会杨龙等一行进行了沟通交流。

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任建标在开场致辞中,首先对来访的嘉宾和在座的观众表示了诚挚而热烈的欢迎。他说:“工业4.0被普遍认为是欧洲继续保持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同样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也把《中国制造2025》视作从世界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行动纲领。我相信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这既是巨大的挑战,同样也涌现出无限机遇。期待各位嘉宾的智慧碰撞,也相信今天前来的听众一定不虚此行。” 论坛由香港维越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裁魏勇主持。

产业视角:中国制造2025 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

Jeff在论坛中高度评价中国制造2025。他从产业视角详尽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Jeff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他也为此做出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制造2025”对英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威胁,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相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该战略都将有利于英国大中小企业。随后,Jeff介绍了英国企业在创新、研发、高端技术以及科研等一系列的努力,由产业链低端不断升级的历史过程,并认为英国产业升级的历程对于中国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Jeff认为,英国未来将侧重于高科技领域和研发领域的进一步升级。在此前景下,Jeff对比英国和中国之间的产业水平差异,认为英国可以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特种材料,以及农用技术等领域帮助中国更好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展望未来的图景,“中国制造2025”不仅仅使中英双方互利,同时对于全球也必将起积极的作用。

改革视角:中国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

姚树洁在论坛中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予高度评价,结合廉洁政府以及改革治理的角度,指出国家选择“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方向的原因,加深了论坛听众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他首先深度剖析了中国经济体量、贸易、城镇化水平、经济改革、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专注力,指出中国经济正在从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科技产业转变,这一系列变化也表明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而这一现状,对于国内外都是双赢的局面。

姚树洁继续指明,如今在中国的创新结构改革,延伸到国外,便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是我们新常态下的国际战略,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经济规模大,而通过互联网+、通过交通设施的改善,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都必将从一带一路战略当中得到提升。姚树洁预计,中国是规模经济,仍有很大的体量尚未发掘,所以中国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

企业视角:通过信息技术来升级制造业

魏斌介绍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业愿景,结合自身在世界领先工业制造企业GE以及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丰富经验,从工程制造的角度,谈了自己对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的想法。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宗旨,就是要解决国内工业“代工者”角色风险,让中国的制造业更加持续增强实力,以更加雄厚的实力前进。同时,他也认为在解读国家政策战略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企业发展的水平状况来进行理性地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实事求是。

随后魏斌对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作用做出细致讲解,他认为工业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国内工业大数据、信息化、互联网的使用,还可以支持企业的市场营销、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维修服务,工业互联网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整合到一个体系内,以更好的打造产业横向数据链。他指出,工业和互联网结合,不仅仅只是互联,宗旨精髓要用到大数据、一体化,还有本地资源以及线上资源的整合众创、众包。企业要找到自身的核心技术与核心定位,找到最好的切入点。

专家的精彩发言深入浅出,获得了在座听众的阵阵掌声。在圆桌互动环节,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与专家深入交流,表示受益匪浅。当下世界正处在工业制造智能转型的风口中,谁错过了“工业4.0” 错过了“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谁就将错过这个时代。交大安泰EMBA将继续与产业精英一道,感受时代脉搏,搭建“智”造业交流与分享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