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SYSVARTZ_SPE_MENU_IDEND TZSYSVARTZ_SPE_PARMENU_IDEND
当前位置: >

战疫对话|“长风破浪会有时”——信息、技术与创新系党支部与本科生第二(徐汇)党支部共建活动顺利开展

发布者:学生工作与职发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01 阅读数:1.2k

2022430日晚,安泰经管学院信息、技术与创新系党支部与本科生第二(徐汇)党支部在线上举行主题为“疫情当下和岁月如梭,秣马厉兵和长风破浪”共建活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为了配合防疫工作,很多同学长时间在封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于学业、网课、就业、职业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为了缓解同学们的负面情绪,帮助大家以良好心态面对当下疫情乃至未来的人生道路,沈惠璋、张鹏翥、曾赛星、谢富纪四位教授受邀为大四的同学们分享个人克服困难的经历与见解。本次活动由信息、技术与创新系的李春晓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沈惠璋老师从革命时期、唐山大地震和当下新冠疫情三个重要时间段分享个人经历,客观地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在小学阶段经历的务农、学工劳动培养出沈老师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当时接触的纪录片、新闻简报等也使他亲身感受到我国“两弹一星”时期祖国飞速成长的过程。初中毕业后,沈老师进入高中学习,涉及很多学科,“评法批儒”写文章的经历使他接受了古文、书法、历史的熏陶。农村拉练、校办工厂劳动以及毕业后的技校半工半读更历练了他勤劳质朴、不怕困苦的品质。后来,“突发危机”唐山大地震阶段,饥饿成为常态,生活条件比“抗疫”封闭隔离艰苦百倍。对比当下,沈老师说现在应对新冠疫情的措施已经完善许多,鼓励同学们珍惜在学校的生活。

曾赛星老师从科研角度回顾了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曾老师在读博时,科研条件差,资料和文献搜索困难,只能去北京国家图书馆翻阅检索。后来去香港合作研究,惊叹其科研条件的先进的同时,却也面临现实问题:丰富庞杂的资料看不懂、无暇看,压力非常大。以过来人的视角回顾,他指出“效率”问题是当时的最大阻碍。联系同学们繁重的课业,曾老师建议“劳逸结合”。现阶段户外活动受限,同学们可以通过读古今中外的“闲书”摆脱疲倦,启发思想,调剂生活。

张鹏翥老师也为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面向实际问题做研究”的思路和科研经历。本科时他学习采矿工程,如何在湖底挖矿采煤而避免湖水渗漏,这一问题吸引他做了“水体下采煤设计”的研究。研究生阶段学习系统工程,张老师依然秉持“面向实际问题”的理念,不顾危险,在煤矿井下驻留一个月,观察采煤机和运输机故障,研究机械可靠性和地质条件,解决煤矿产量的波动问题。由此,张老师建议同学们,疫情中看到各类实际问题,也应善于思考解决方案,这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就业、创业的方向。他鼓励同学们尝试“多学科交叉”,将管理能力应用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谢富纪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三个观点。第一,面对疫情,应以“平常心”对待。以人类发展史的视角看,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不断,要学会坦然接受并面对。他结合自身经历,对唐山大地震阶段的艰苦生活做了补充。第二,作为学生、学者,应培养好学习和科研习惯。多参加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多听新闻,并做好记录。阅读感兴趣的书籍也有助于放松身心、构建思想。第三,做研究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谢老师通过讲述自己数学专业转管理研究的经历,告诉同学们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能使大家主动深入,把研究“做到极致”。

在教授们逐一分享个人经历后,线上气氛逐渐热烈。同学们针对人生规划、出国和保研的选择、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解决畏难情绪等问题踊跃提问。信息、技术与创新系党支部的五位老师再次结合自身经历给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回答,将活动推向高潮。

近两小时的“连麦”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教授们克服人生中艰难时刻的经历让大家明白,现阶段疫情只是自己在一生中面对的小挫折。放平心态,从相对平淡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发扬“苦中作乐”精神,能够帮助大家走出迷茫、获得成长。同学们对教授无私的分享表示感谢,并坚定了战胜疫情的决心,有更大信心面对未来职业和研究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