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玮
放肆愿望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 冯宇玮
少年的时光宛若在手中翻转的魔方,跌跌撞撞却总能拼凑出奇幻的色彩。高三那年,我时常捧着书,静静地坐在窗边,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最早,是从一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萌发了对经济学的兴趣——为什么牛奶盒是方的而可乐雪碧却是圆瓶的易拉罐,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为什么彩色胶卷卖的比黑白胶卷便宜……就像游乐园的小孩乐此不疲地追逐着空中的一串串泡泡,因为“有趣”,所以想要跑的更远。在填写志愿时,我试着问自己:“我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还有多远?”最终,我得到了答案:坐上1号线转5号线到东川路,然后我就来到了这里,并坚定地选择了安泰经管学院的经济学类作为我的专业,画下了在交大的逐梦旅程的起点。
在刚入学的那段日子里,“职业”算得上是在新同学间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说到此,我还记得我高中时一度将“语文老师”作为我的理想,我向往着那一方讲台,做一个教书育人的匠人。当时虽然年少,但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那应该是我知识最为渊博的一段时光吧,一个资历尚浅的学生,竟然也在沪内某知名教育机构担任语文讲师,也在离职前获评A级,也有了一批挺喜欢自己的学生。后来看的书越来越多,想要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当我逐渐意识到我有了新的方向之后,曾经追逐的教师梦也就渐行渐远了。而经济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高三的那年暑假看了很多经济学札记和读物,入学后开始真正系统地学习经济学知识,学习数学方法,对我来说更是有了进一步的触动。还记得在大一的经管讲坛上,周林院长精彩的讲座让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全新的展望,虽然模糊,但却充满了期待。
然而正如每一本故事都不会有一个一帆风顺的发展过程。我擅长的是文科,所以在面对大一突如其来的诸多生涩的数学知识有些茫然,尤其是数学分析,我曾一度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畏之甚深。在刚开学的那一段时间里,我有些沮丧,但幸运的是命中总能遇到“贵人”相助。我的数分老师——汪静老师,我们常常会亲切地称她为“汪奶奶”,是一位授课认真、耐心细致地数学教授,所以听她的课,虽然还是常常会听不懂,但总能从她认真的板书和教学中有所收获,一点点积累。此外,我非常感谢我的室友,与我相比,他非常有数学天分,所谓“教学相长”,他俨然成为了我课后的小老师,而我在他的帮助下,数学成绩也逐渐有所起色。总体来说,虽然薄弱的数学还是拖着我的后腿,但这一段挫折也让我越挫越勇,大步向前迈进,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不得不说,大学生活精彩纷呈,东转就像一个七彩的万花筒,装点着我们学业之外的新世界。虽然有着各式各样的社团和组织,但我却唯独只加入了学生会,成为了文化部的一名小干事。这一次与安泰团学的初识和相遇,为我写下了学生工作的序章,也成为了我大学四年非常重要和充实的一部分。成长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我现在依然能清晰地记得初中时的沉默腼腆,高中时的些许内向,不过时间给了我们很多,比如坚强、勇敢还有梦想。一个小小的我,从加入安泰学生会开始,从筹备第一场晚会开始,慢慢地一路成长了起来。第一场晚会“肆愿”幕前幕后的汗水,第一次扮演吉祥物轻松熊,第一次在“腾讯视频校园真人秀”这样一个大项目中同时对接多个社团,和数位明星的专业团队打交道,从无到有全程策划筹备出了第一场安泰独家打造的迎新晚会“逐梦Wake up”,牵头负责交大首届“中银杯”模拟投资大赛等。回望我和安泰学生会一起奋斗过的青春,我们一同经历了蜕变,一同享受了喜悦。还记得作为副主席在学生会招新的宣讲会上,有学弟问我“在学生会都做些什么啊?有什么收获吗”,我仔细想了一下,真的很多,在这里我跑过腿,写过剧本,主演过安泰的微电影,在14级迎新晚会诞生之前,前前后后写了五份完全不一样的策划,做过四自优评的易拉宝,发过无数条短信,当过人人主页君,写过很多篇新闻稿,在付出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本来所不会的技能,收获了许多成长,从一名小干事到副主席,再到成为安泰学生会的主席,三年的点点滴滴即使现在临近毕业,回想起来依然充满了感动。就好像是在“搭积木”,我们需要决策出一个宏伟的设计图,但我们不可能永远在做光鲜亮丽的大事,也不可能靠一张嘴来成功,更关键的或许就是那一块块积累的拼图,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做过很多大事,但真正让我有能力有自信去扛起大梁的正是往日来的细水长流,跬步日积,我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我想感谢故事中那个用心对待这些小事的我,正是因为这些小小的努力汇聚在一起,才造就了如今的我。
在大一时,我曾加入李刚学长的创业团队有过一段难忘的创业经历。当时,我们做的产品是一款手机智能硬件,那时的我还很稚嫩,但这段经历就像催化剂,让我有了很大的成长。创业路有艰辛,也充满了风景,在短短的数个月中更让我对人力资源、行政、财务、市场、产品等岗位都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跑过人才市场、去过工商局、和外包的财务公司打过交道……虽然在大二的时候,由于团队发展的需要迁移到了北京,我也因为希望能有更多的沉淀来洗去铅华,就此结束了我的创业之路。但李刚学长对我的影响至今仍有回响,我深刻地记得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优秀的人从不会过度依赖于外界的条件,因为他自己就是成功背后最重要的条件”,每当我在之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这句话总能成为我莫大的动力,指引我奋力奔跑,主动创建条件去克服重重困难。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在实习中不断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去过券商,去过top10的快消marketing部门,去过四大,也在律所的公司法团队进行过研究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感触颇深,我把三个关键词铭刻在成长的足迹里。
第一个词是专业,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中,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当之无愧的“专业”二字。在学校的时候,无论是学习还是学生工作,我们提交了一份答卷,会有老师、学长学姐帮我们不断匡正,从而形成一份较为“标准”的答案。但是在职场不一样,很多时候职场就像一个大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环节上的零件。记得一位学长说过:“在公司,你不可能像在学校做题一样,有老师帮你批改,告诉你该如何做。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就是权威,你所做出的结果就应该是标准答案。”“细心”二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用自己的优势去尽可能地快速掌握专业的知识,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提升自己,而不是把“实习生”作为瑕疵的代名词或是借口。
第二个词是责任。工作态度直接决定了成果的质量,在我的理解中,负责是一个很全面的词。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所完成的工作负责,还要对整个团队负责。很多人或许可以做到“对自己负责”这一点,但在整体上却会有所疏漏。很多时候一个环节的小失误会凭空增加很多人的工作量来查验、修正这个失误。所谓负责,是应该尽心尽力做到自己最好的程度,努力达到“滴水不漏”的标准,无论是自己负责的工作,还是和自己相关的工作,都应该做到条理清晰,负责到位。“摔锅”是这个时代很普遍的一个现象,但摔在地上的锅自然有人接、有人要去背,负责是个很重要的品质。我相信,诚恳踏实的态度必然是走向成功之路中必备的要件。
最后一个词是投入。有时候身边同学会抱怨“实习生就是廉价劳动力,帮老板们打打杂,做的都是dirty work”或是“学校里事情好多,老师总是布置很多没什么意义的作业,让我们做好多PPT”之类的牢骚。但我觉得对于每一个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遇到的挑战,都应该满怀情感地投入进去,如果只是一味抱怨,既不利于创造高效的工作情绪,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许我们会遇到很多繁琐的小事,但就像是“打怪升级”的过程一样,只要我们始终用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件小事,这些努力都会被写在我们的成长故事里,成为回忆中珍贵的财富。
在一路的跌跌撞撞和倔强奔跑中,我慢慢找到了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本科专业的学习和课外的实习经历都让我在金融领域有着较为不错的知识积累,但我发现我最兴趣的也是不是经济模型中的“最优化”,而是一个不断思考,用一种专业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过程。在我大三时,有幸受邀加入了一个法学金融交叉领域的学科研讨小组,互相学习,努力成长,并且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属于自己的论文,我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在经济学上的兴趣,拓展到与法律相结合的领域,不同于数学模型的奥妙和神奇,法律更像是一杆上帝赐予人们的正义之秤,让我学会用公平正义的法尺来度量善与恶,透过内心的善良和美好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在大学的尾巴,我坚定地向前迈进,最终考取了凯原法学院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希望用又一个三年,来充实自己,不断沉淀,规划并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最终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四年时间过的很快,还记得入学时学院的迎新晚会的主题是“肆愿”,这背后承载了“肆年逐愿,放肆愿望”的梦想。这一路来虽有不顺,也有失意,但我很感谢一路以来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不断成长,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快毕业了,回忆就像是悠远的香味,萦绕着年少的理想,勾勒出未来的蓝图。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大学生活的一个终点,不如说这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指引着我们迈向新的生活继续努力和前进,一路放肆追逐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