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SYSVARTZ_SPE_MENU_IDEND TZSYSVARTZ_SPE_PARMENU_IDEND
当前位置: >

张珺涵

发布者:学生事务与职业发展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5-06 阅读数:1.2k

坚忍不拔,宁静致远的思考者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张珺涵 

她致力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研究,博士期间发表多篇CSSCI学术论文,作为骨干成员和主要文本负责人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各种应用项目等20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班级党支部书记,高质高量完成各项党务活动,曾获博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党员,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一等奖”等荣誉,并积极践行知行合一,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智库组织实习,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张珺涵2014年9月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考入上海交通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跟随上海软科学研究基地--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中心首席专家罗守贵教授学习,在罗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张珺涵广泛阅读文献,不断开拓视野,尝试寻找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在开放式创新领域。

张珺涵坚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科研工作要求很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以及坚定的志向,谦逊的敬畏之心,缺一不可。

研精覃思,勤能补拙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作为一名跨专业的博士生,张珺涵在入学之初,深深地感到自身在所学学科独立思考的艰巨性,专业课的学习格外艰辛,高宏、高微、高计、博弈论的轮番碾压,使得她需要没日没夜的学习才能赶上授课老师的进度,当别人都在享受悠闲时光时,她在“享受”孤独,没有节假日。她参加各种科研项目、研讨小组,逐渐地使得自己的思维模式,她意思到,做科研,就像搭桥,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好连接起点和终点的这座桥。而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博士应是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该多思考现实经济问题中的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应该找到一个真正能够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着力点,然后研究这个着力点。张珺涵同学通过与导师和各位授课老师的交流、学习,依托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对实体经济情况的把握,思考,再思考,终于形成了适合自身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发现了思考的真谛,确定了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并产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找到了通往智慧殿堂的思考之“路”。

敬业乐群,追求卓越

张珺涵同学在科研之路上的不断摸索,有了做事就要心无旁骛,要做就做到极致的参悟。如果想取得成功,就要把握当下,努力奋进,提高自身的技能,发挥勤奋的品质,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这种敬业态度不是一时,而是一生,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对人生和事业的态度。学一行,精一行,更要爱一行,干工作不仅是满足我们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更是实现我们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个人的职业生涯就是不断通过工作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并确立自我价值的过程。本着这种敬业精神,张珺涵同学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省部级重点课题等二十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有艰辛,但也获得了快乐、知识、经验和信心。

寸阴必珍,三余读书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中国古代朴素的智慧让张珺涵同学从小就知道时间的宝贵,然而,博士期间却真正领悟到时间的珍贵以及有效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时间作为一去不复返的存在,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这种稀缺资源的利用势必需要集约化的管理,粗放式的放任自流并不利于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张珺涵同学发现在我们的博士生涯中,很多事需要较长的完成期限,如果不对目标进行拆解分成一个一个短期目标,那么就会遭遇温水煮青蛙式的惨败。就像写论文,开始她的目标总是完成一整篇文章,然后往往都是陷入拖延症的困境,后来经过同学的指点,、她开始制定一些短期目标,比如,几天写完文献综述,几天写完实证,把整体目标进行具体明确、能衡量、可达成、相互关联的分解,一个一个完成小目标,先有 “一个亿”的小目标,才有后来的“百亿”大目标。而博士期间她也会经常碰到几个任务同时进行的情况,这时候就要分清轻重、缓急、难易,合理安排时间破解。她发现有效的时间管理辅助工具很重要,比如抽出时间列一个计划表、在日历上标注好工作清单都是有效的时间管理工具。

志存高远,心存敬畏

张珺涵同学坚信,志不强者则智不达。人没有志向,就像河流没有方向,最终只会四散泛滥,却无用处。而人生也是过了一坎又一坎,没有终点,只有中点,惟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才能攻坚克难,长风破浪。而追求梦想之路,也需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排除妄念,行稳致远,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安之若泰,谦逊平和,淡视云卷舒。沐浴春风不自傲,挑战逆境不伤情,在修正中砥砺品性,在省悟中拓宽心胸,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