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安泰问政(14)——“防范企业债务危机:加杠杆还是去杠杆?”论坛在我院举办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06-21

安泰•问政 (14)——“防范企业债务危机:加杠杆还是去杠杆?”论坛于 2016年6月19日下午在我院A301报告大厅举行。论坛由我院陆铭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首先报告,她的主题为“债务周期的制度成因及其破解”。潘英丽认为,中国债务周期的变化分可为四个阶段:第一是1985-1999年的非金融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大规模积累时期;第二是1999-2007年的债务与资产重组、银行功能得以恢复以及效益改善时期;第三是2008-2015年的第二轮信贷扩张时期;第四是自2016年开始进入第二轮债务-资产重组或去杠杆时期。她指出,高杠杆的形成根源于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包括国家信用担保,国有部门共同的所有制基础;国家信用担保助长借贷双方道德风险,信贷膨胀超出合理边界;商业用地的国有制性质,为地方政府借助信贷杠杆盘活资源存量提供抵押;以及股票市场功能的扭曲与瘫痪等。为此,潘英丽教授提出了应对经济金融扭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对策。第一、通过债务重组和资产转让等方式去除低效率产能提高存量资本效率,降低杠杆;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发债分别用于下岗工人的再培训再就业和地方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杠杆的转移;第二、政府转变立场与职能,从帮助企业筹资,转向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防范商业欺诈;第三、推进新股改,通过推进注册制,在修改破产法的前提下引入集体诉讼法,在上海与深圳建立全国金融专业法院,试点去行政化与去地方化的司法改革等举措健全股票市场功能。第四,强化私有产权与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好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高新技术、消费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五,实施代际平衡可续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钟宁桦教授探讨了“中国经济:加杠杆还是去杠杆”的话题。通过一项基于400万个中国企业的数据分析,钟教授从行业、地区、企业所有制、时期以及企业部门等多个不同维度探讨了目前中国经济中“杠杆”的真实状态,他指出,目前在中国,只有小部分国有企业杠杆率是过高的,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杠杆率呈现逐年下降的状态。钟教授认为,目前这些杠杆率过高的企业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经济基本面的支持。在剖析“僵尸贷款”的现象及其前因后果时,钟教授得出了银行体系配置信贷资源不完全符合利润原则的结论。关于应该如何“去杠杆”,钟教授也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首先,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一部分企业,其融资决策整体上是符合市场化的原则;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应该保证充足的资金供给,让有经济基本面支持的企业能够借到钱。其次,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其中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另一部分企业,其负债的决定因素中存在大量“非市场化”因素,要尽快停止给低效的国有企业持续贷款,让新增的贷款配置到最有效的企业中去。

最后,陆铭老师对相关话题作了三个简短的评论:第一、他指出,尽管改革是共识,但今天的国有企业结构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不一样,对改革的抵制远远超过当年的难度;第二、不是特别同意影子银行的发展能够成为中国资源更加优化配置的方案,他认为,现在关键问题不管是在正规金融还是在影子银行里,利率都不反映投资回报率,大量在影子银行的融资方也是政府背景,包括人们买的理财产品,其实付的高利率并不反映出高投资回报。他强调,非常遗憾的是低回报、高利率加刚性兑付同时存在,在影子银行融资方是政府的时候,这三个东西的组合很难打破。第三、他指出,其实老百姓追求很简单,只要生活过得更好就行,眼光放长远,其他目标都显得不重要,因此,他认为,改革应该多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