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问政(46):“从制造到服务——结构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学”论坛举办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06-172021年6月16日下午,“从制造到服务——结构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学”主题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A301报告厅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主办,是中国发展研究院系列品牌论坛“安泰•问政”第46期。活动同时提供线下会场和线上直播两种观看方式,来自社会各界的近10万观众在线收看了论坛直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何帆教授主持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斌教授受邀作为主讲嘉宾。张斌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研究领域为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重点研究问题包括: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波动、人民币汇率和外汇管理政策、全球宏观经济等。 张斌教授以《从制造到服务——结构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学》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经济画像。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画像是工业化高峰期,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增长、高贸易顺差等现象是这个时代的特征。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画像是从制造到服务的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从“易热难冷” 转向“易冷难热”。这个结构转型起始于居民部门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传统制造业重新洗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崛起、大都市在城市竞争中获胜、投资放缓、经济增速下行等。面对这些转型变化,张斌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特征与高收入国家类似发展阶段的情况基本一致,中国并不存在过早去工业化。通过对比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发展规律之间的异常现象,张斌教授分析中国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真正短板:一是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服务业(包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二是近3亿农民工不能真正成为城市市民,背后反映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不上。针对这些短板,张斌教授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建立被服务对象的问责机制,既可以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又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被服务者的声音传达到决策者耳中,明确哪些服务最迫切需要被改善;二是社会从物质价值观向后物质价值观的转换。 在评议与互动环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三位经济学者分别围绕主题报告进行了点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首先认同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他同时指出,现行的产业统计方法在反映经济现实时存在一定的滞后,需要建立更好的统计体系来反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奚锡灿教授介绍了他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比较历史上相同人均收入水平阶段我国服务业占比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异,我国的服务业无论就业还是GDP占比,都低10个百分点以上。究其原因跟中国城市化不足有密切关系,因为服务业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研究测算,如果中国的城市化能做到发达国家历史上同等水平,那么我们服务业的发展大概能增加3-5个百分点。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何帆教授指出,一线城市的发展潜力由于人为限制没有完全释放,但是不能忽视中国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内地出现了新的增长极,内地尤其省会城市正在崛起,县城变成了农村人口集聚地。对于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中国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故事。 作者:范远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