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袁诚、张磊——中国城镇的公共教育支出和私人替代效应

发布者:中国发展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6-01-06

袁诚(Yuan, Cheng)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张磊(Zhang, Lei)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泰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张雪负责撰写本文章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城镇地区的公共教育支出对私人教育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中国城市的公共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二、这种效应集中在高收入和低收入,表明不同收入层面家庭对课外补习的不同需求。三、挤出效应课外补习支出的减少主要集中在只有独生男孩的家庭而且对初中生的影响大于小学生;三、公共教育支出的增加与家庭学费支出的减少显著相关,且对不同收入层面的家庭效果相似。

 背景

大多数政府在基础教育上投入大量资源,而公共教育支出的增加能否带来更好的教育结果对教育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这一点上,学界尚未有一个共识。公共教育政策通常有两方面的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前者是通过投入的改变直接影响教育产出,后者是通过家庭对政策的反应影响家庭投入从而间接影响教育产出。对后者的实证研究文献较少,而忽略这个因素将会使政策效果的衡量产生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家庭教育支出占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公共教育支出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系统。然而中国独特的分权财政体制使得教育支出不能反映家庭的偏好,官员的委派制度和经济导向型的评估体系,以及户籍制度限制下公民不能“用脚投票”等都造成了教育支出与民众偏好的背离。1995年修订的教育法规定了地方教育支出的“两个增长”,即教育支出预算的增长速度要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每位学生教育支出预算应逐年增加。从1995年开始,基础教育公共支出稳步增长,且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官员的喜好不同,在各个地方和同一地方的不同时间差异较大(图1)。

家庭教育支出方面,尽管公共教育支出逐渐增加,中国的公共教育支出水平仍然较低,需要私人支出来弥补,家庭教育支出的需求一方面是出于对公共教育的不满足,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更具竞争性。

 张磊图片1.png

理论和实证

为了分析家庭教育支出背后的经济学含义,本文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两阶段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来刻画家庭的决策机制。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考察公共教育支出微小变动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作者发现,不同收入家庭私人教育支出的变动都是不确定的,取决于私人教育支出与公共教育支出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

实证方面,本文采用了如下基本模型:

张磊图片2.png

分别以每生当年学费支出、书本费支出以及家庭课外补习支出(Hikpt)为被解释变量,每生当年当地公共教育支出(Gkt)加上一些控制变量(城市固定效应,省份-年份固定效应,GDP,学龄人口增长率等)为解释变量,利用五年(2002-2006)的重复截面数据,从而得出不同公共教育支出情况下的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差别。

为深入探讨不同群体的异质性效果,本文还分别加入了家庭收入与公共教育支出的交叉项、性别虚拟变量与公共教育支出的交叉项进行了回归,并对初中生和小学生家庭教育支出分别进行回归。

结论和政策含义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和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公共教育支出的增加与家庭的公立学校学费支出的减少显著相关,而这个减少对不同的收入群体效果相似,这就相当于社会向拥有学龄儿童家庭的一个整体的转移支付,而家庭书本费支出受到的影响不显著。其次,公共教育支出的增加显著地减少了家庭的课外补习支出,且这个减少主要来自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家庭,这与作者在理论模型中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即课外补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第三,只有一个女孩的城镇家庭课外补习支出高于只有一个男孩的城镇家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而公共教育支出带来的课外补习支出减少也主要集中在只有一个男孩的家庭,且初中阶段大于小学阶段,这个发现表明“独生子女政策”可能无意间促进了城镇地区教育方面的性别平等。

虽然本文无法控制同时影响公共教育支出和家庭教育支出的所有混淆因素,但是本文的结果呼应了理论分析,印证了在评估教育政策影响效果时考虑家庭对政策做出反应的重要性。此外,作者发现,课外补习支出无论绝对值还是相对比例都在最低收入家庭减少得最多,因此,公共教育支出的增加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低收入家庭的负担。在假定学校教育比课外补习更有成效的前提下,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人力资本积累理应增加;然而,由于高收入家庭私人教育挤出效应较小,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可能会加大。就目前现状而言,低收入家庭教育支出仍然占可支配收入相当大的比例,这也表明政府还有很大的空间来继续改善公共教育体系。

说明:本文基于Cheng Yuan and Lei Zhang. 2015. "Public Education Spending and Private Substitution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15, 12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