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6日

河钢塞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钢铁传奇

 1736385451846074631.jpg

0 引言

      2024年4月29日,斯梅戴雷沃钢厂的塞尔维亚籍职工们收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回信,勉励他们为中塞友谊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主席在信中高度肯定了斯梅戴雷沃钢厂的成功,称其为中塞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这封信不仅是对钢厂成就的认可,更为员工们注入了新的动力,让他们感受到  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1 背景介绍(斯梅戴雷沃钢厂与“一带一路”的命运交织)

      斯梅戴雷沃钢厂成立于1913年,位于塞尔维亚的小城斯梅戴雷沃。这座钢厂曾是该市的经济支柱,在鼎盛时期为斯梅戴雷沃市贡献了40%的财政收入,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高大的烟囱、繁忙的生产线和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都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然而,20世纪末,斯梅戴雷沃钢厂开始陷入困境。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再加上管理不善,钢厂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曾经繁忙的生产线变得冷清,工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困顿。尽管多次寻求转型和外资收购,但都未能成功,钢厂几近停产,职工们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失望。

      正当钢厂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政策。该政策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促进共建国家共同发展。作为中国河钢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斯梅戴雷沃钢厂的收购和重组正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河钢集团的到来,不仅是为了商业利益,更是为了实现中塞两国的共赢发展。

2  收购过程(收购斯梅戴雷沃钢厂的决心与使命)

      在多瑙河与摩拉瓦河的交汇处,坐落着塞尔维亚小城斯梅戴雷沃,有着111年历史的斯梅戴雷沃钢厂就位于这座城市。2016年4月,河钢集团以4620万美元收购斯梅戴雷沃钢厂,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河钢塞钢)。作为中国领先的钢铁企业,河钢积极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化布局的海外事业发展格局。

      然而,收购斯梅戴雷沃钢厂的决定并非易事。王经理是河钢集团海外事业部的资深项目经理,因其在海外并购和企业重组方面丰富的经验,被选中担任此次重任。面对这家濒临倒闭的钢厂,他心情复杂,既有希望也有担忧。收购当天,王经理站在厂区门口,看着缓缓降下的塞尔维亚国旗和升起的中国国旗,心情无比激动。他深知,这不仅是两国经济合作的新起点,更是中塞友谊的象征。

3  面临挑战(重振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艰难征程)

      收购完成后,王经理和他的团队迅速展开工作。第一次走进车间,看到陈旧的设备、斑驳的机器和工人们脸上流露出的失落和无奈,机器发出的噪音混杂着工人们低声的议论,管理团队成员心里沉甸甸的。面对工人们的困惑和不安,管理团队明白,要让这家百年老厂重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智慧。

      首要任务是稳定人心。在首次职工大会上,新来的管理者面对全体职工,声音洪亮地承诺:“我们知道,过去的几年对大家来说非常艰难,但我向大家保证,我们不会裁员。每一位工人都是钢厂的重要一员,我们会一起迎接钢厂的重生。”承诺让工人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团队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3.1 技术落后的挑战

      团队首先面临的是技术落后的巨大挑战。钢厂的设备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技术团队开始对现有设备进行全面评估,制定详细的升级改造计划。

      在一次检查中,技术总监指出某台轧机已运行近四十年,许多部件严重老化,必须尽快更换。团队决定制定升级方案,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提升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

      3.2 人员安置的挑战

      除了技术问题,人员安置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钢厂有5000多名员工,其中许多都是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员工。管理团队深知,这些工人对钢厂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他的任务不仅是保持工厂的运转,还要确保这些工人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和团队成员每天都在员工宿舍和工厂之间奔波,了解每个部门的情况。一次,王经理在员工休息室里遇到了伊万,一名在钢厂工作了30年的老员工。伊万忧心忡忡地问:“经理,我们真的不会失去工作吗?”王经理握住他的手,坚定地说:“不会的,我们会一起努力,让钢厂重新焕发活力。”

      3.3 接管管理团队的挑战

      接管一个全新的管理团队本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这次,面对的是一个文化背景、工作习惯与管理理念都与中国大不相同的外国公司团队。原有的管理层对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感到陌生甚至抵触,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成为了团队面前最大的难题。

      团队成员深知,在塞尔维亚,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被高度重视,员工习惯了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充足的休息。当地的管理层对河钢集团的“高效率、高投入”的管理方式存在疑虑和不安。在办公室与几位塞方管理层成员讨论时,王经理明显感受到他们的紧张和防备。这种无形的文化隔阂,让他意识到,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来打破这种隔阂。

管理策略:三个本地化(河钢塞钢的本土化之道)

      与许多依赖总部指挥的跨国企业不同,塞钢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高度自主性和对本地市场的敏捷反应能力。塞钢的管理团队在日常运营中被赋予了极大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战略。这种灵活性不仅提升了塞钢的竞争力,也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长期增长。

      4.1 利益本地化

      为了让斯梅戴雷沃钢厂重获新生,现代化改造和环保升级是关键。王经理和他的团队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改造计划,并积极与塞尔维亚政府和河钢集团总部沟通,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尤其是在环保方面,河钢塞钢不仅需要满足严格的欧洲标准,还要符合中国的环保要求。河钢集团在环保领域拥有多项专利和技术支持,这为他们的改造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设备升级过程中,河钢塞钢采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确保新设备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有效降低了排放,满足了两地区的环保标准。这种结合了创新技术和严谨管理的策略,展示了河钢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技术专利和管理经验应对复杂的环保挑战的能力。

      4.1.1 新烧结机项目的启动

      2019年,新烧结机项目启动,这对整个钢厂来说意义重大。然而,该项目的建设过程却充满了挑战与困难。项目团队在设计阶段就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从严格的环保标准到生产效率的提升,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密的计算和创新的思路。在一次关键的测试中,设备未能达到预期的排放标准,给项目团队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他们没有放弃,反复优化设计方案,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最终找到了最佳解决方案。2022年,新烧结机顺利投产,炉料产能从每年137万吨提高到180万吨,粉尘排放量远低于欧盟标准。看到机器平稳运行,项目团队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明白这只是钢厂重生的第一步,但这一关键的进展为后续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2 高新技术的引进

      除了新烧结机,河钢塞钢还引进了多项高新技术。配备双蓄热技术的步进梁式热轧加热炉和8万立方米高炉煤气柜是其中的代表。新设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团队成员看到这些新设备投入使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为了确保新设备的顺利运行,他们在当地还安排了大量培训课程,帮助工人们掌握新技术。每次培训结束后,培训讲师都会和工人们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确保每一个人都能熟练操作新设备。

      4.1.3 环保投资与绿色发展   

      通过持续的环保投资和技术改造,河钢塞钢逐渐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先行者。王经理不仅关注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注重环保措施的落实。河钢塞钢实施了一系列环保项目,如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等。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钢厂的环保水平,也赢得了当地居民的赞誉。王经理曾在厂区视察时,遇到了一位当地居民。这位居民告诉王经理:“自从你们来了以后,钢厂的污染减少了很多,生活环境也变好了。谢谢你们!”王经理听到这番话,感到非常欣慰。他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4.2 用人本地化

      管理团队在收购初期就向工人们承诺不会裁员,并将原有5000多名职工全部保留。这一承诺稳定了工人们的情绪,为钢厂的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团队深知安定职工的情绪和提供成长机会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制定了详细的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2.1 稳定员工情绪

      收购之初,钢厂的工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王经理通过多次职工大会和一对一的交流,向工人们传达公司的计划和愿景。他强调,河钢集团致力于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在新的钢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提供了详细的职业发展计划。

      此外还安排了心理咨询和团队建设活动,帮助员工们缓解压力,增强信心。每次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都会与员工们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稳定员工的情绪,也增强了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和归属感。

      4.2.2 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

      自2016年以来,河钢塞钢为近2000名塞方职工举办了多期赴华培训和境外培训,使许多普通员工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废钢与二级原料采购部部长米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每次培训回来,米奇总是兴奋地向同事们分享在中国学到的新知识和技能。米奇回忆道:“第一次去中国培训,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激动。那里有很多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方法,我学到了很多新东西。”王经理看着米奇的成长,感到非常欣慰。他认为,只有不断提升员工的技能,才能确保钢厂的长远发展。

      除了技术培训,当地团队还推行了多项职业发展计划。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通过这些措施,员工们不仅提升了技能,也增强了对公司的归属感。

      4.2.3 激励措施与员工关怀  

      为了激励员工,团队还推出了一系列奖励措施。例如,每年评选优秀员工,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奖励。每次评选活动结束后,王经理都会亲自颁奖,并在会上公开表彰他们的贡献。在工作之余王经理还特别关心员工的生活。他定期走访员工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他发现一位老员工的家由于电线老化引发了火灾,造成家人生活困难。王经理立即安排公司给予援助,并亲自带队去看望受灾家庭,送去慰问品和生活必需品。这些关怀举措让员工们感受到了公司的温暖,也增强了他们对公司的归属感。

      4.3 文化本地化

      河钢团队在管理中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惯,努力实现文化本地化。了解到塞尔维亚当地人重视家庭和休假,不加班是常态。因此,河钢塞钢严格按照当地的工作时间安排工作,并保留了职工原有的福利和休假制度。这些措施不仅赢得了员工的认可,也促进了中塞员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4.3.1 尊重当地文化

      在日常管理中,管理团队提出要时刻注意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尊重当地的节假日安排,确保员工能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他们还带头组织活动鼓励中方员工学习和了解塞尔维亚文化,积极参与当地社区活动。例如,组织了多次中塞文化交流晚宴,中塞员工一起分享特色的美食、交流文化,气氛非常融洽。美食也能成为一种“共情”,超越种族和语言的界限。这种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也促进了中塞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4.3.2 支持文化活动

      中方管理团队还积极参与和支持钢厂的文化活动,如为退休职工举办退休仪式、为职工家属的学龄儿童举办参观活动等。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也促进了中塞员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一次,王经理亲自参加了一位老员工的退休仪式。这位员工在钢厂工作了40多年,看到他激动的样子,王经理感到非常感动。他亲手将一份精美的纪念品递给这位老员工,并说:“感谢您多年来为钢厂所做的贡献,希望您退休后的生活幸福美满。”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员工都深受感动。

5 深入本地化的成功之道

     河钢塞钢的成功之所以突出,与许多其他国际化企业的经历相比,具有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本地化策略的深度和综合性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这些都是推动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5.1 本地化策略的深度

      许多出海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倾向于采用“总部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可以确保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标准,但往往忽视了本地市场的独特需求和文化差异。相比之下,河钢塞钢在本地化策略上展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执行力。很多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虽然会尝试适应当地的业务环境,但往往忽略了员工的文化适应问题。相对而言,河钢塞钢通过深度融入当地文化,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员工和当地员工能够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更好地协作。这种文化本地化的做法,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从而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效率和凝聚力。

      5.2 技术与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许多国际化企业在面对技术挑战时,往往采取较为直接的解决方案,如设备替换或引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然而,河钢塞钢面对老旧设备和环保要求时,选择了更加精细化的解决办法。他们不仅进行了设备的全面升级,还针对环保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优化,确保设备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符合严格的环保要求。这种对技术细节的关注和改进,体现了他们在应对复杂技术问题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能力。

      5.3 人员管理的系统性

      与许多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较为表面的人员安置措施不同,河钢塞钢对员工的管理采取了系统性的方法。在处理员工的情感和职业发展方面,河钢塞钢不仅承诺不裁员,还通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定制化的培训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确保员工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不断成长。这种综合性的人员管理策略,帮助员工平稳过渡,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对公司的忠诚度。

      5.4 环保与社会责任

      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许多国际化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往往将其视为附加的要求,更多关注于自身业务的盈利和扩展。然而,河钢集团把环保和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的核心,将自身积累的多项环保技术应用在塞钢项目中,实施了一系列环保项目和社会责任活动,不仅改善了生产环境,也赢得了当地社区的认可。为企业在新市场中的长期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

6  尾声

      河钢团队通过实施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和文化本地化,不仅让斯梅戴雷沃钢厂重获新生,还为中塞两国的友谊与合作树立了典范。这种全面的本地化管理策略,使得河钢塞钢的成功模式在其他市场同样具有推广价值。通过关注当地利益、重视员工发展和尊重文化差异,企业可以在不同国家实现成功运营,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范例。王经理站在斯梅戴雷沃钢厂的厂区,望着新建成的现代化生产线和忙碌的工人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激。他深知,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塞两国合作的结晶。这一切源于他和团队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更是中塞友谊和“一带一路”倡议下合作共赢的最好见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更多中国企业将走向世界,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河钢集团在斯梅戴雷沃钢厂的成功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塞两国的经济合作,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王经理坚信,中塞友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愈加深厚,而河钢塞钢的故事也将成为这段友谊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未来,更多中国企业可以借鉴河钢塞钢的经验,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共同发展。王经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努力不仅让斯梅戴雷沃钢厂重新焕发了活力,也为中塞友谊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这段充满挑战但意义非凡的旅程,王经理收获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也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本案例由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毅仁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葛冬冬共同撰写。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案例企业的支持,并参考了现有公开信息及企业授权资料。该案例的目的是用来做课堂讨论的题材而非说明案例所述公司管理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