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3-01-1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具体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异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逻辑和重点等。

多了一个“化”字

“现代化产业体系”比以往所说的“现代产业体系”多了一个“化”字,其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范围更大,既包含现代产业体系,还包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产业。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要求,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进行高度融合。比如,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嵌入,加速了传统产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再造;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改变了传统产业产品和服务的表达与实现方式;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完善传统产业链薄弱环节、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的同时,可以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营造服务型制造业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科学技术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经验表明,科技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产业强。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要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高端芯片、新材料、重大机械装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互联互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聚焦科技竞争前沿,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

增强科技创新动能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之一是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其逻辑和重点是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促使企业加大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打造科技创新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大致形成两种模式:其一,科研机构主导的创新模式;其二,企业主导的创新模式。前者以“大院大所”云集地为代表,后者以珠三角区域为代表;前者的创新过程更多体现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后者的创新过程更多是企业家试错的过程。

这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以科研机构为主导的创新模式,可以带来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城市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模式,更能快速推动科学技术落地落实,从而持续激发经济活力、引领产业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进一步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企业家创新引入经济活动,需要科技型企业成为研究型组织。研究型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的深化和延伸。

社会分工理论揭示,某项工作或活动要放到最适合做这项工作和活动的组织中,才能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效益。经验表明,只有企业这个组织才能最有效地从事科技创新并将成果产业化,才能将技术和研发能力转变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首先,基于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将研发机构置于企业组织架构的中枢位置,由研发机构来连接战略、营销和生产部门。

其次,作为研究型组织的企业,可以自主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性)研究,再到成果量产的研发+产品链。
最后,企业家倡导的企业文化,既是研究型组织的生长剂,又是研究型组织得以优化的催化剂。不同的企业文化影响着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认同和地位,影响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与效率。

最后,企业家倡导的企业文化,既是研究型组织的生长剂,又是研究型组织得以优化的催化剂。不同的企业文化影响着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认同和地位,影响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