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华:数据成为第六大生产要素,提升职工与数据“打交道”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4-07-05

1994年4月20日,互联网进入中国。30年过去,中国社会沧桑巨变。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万国华看来,“新质生产力”是对30年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即将发生的生产变革的理论提炼,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将大幅提升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数据贯穿全供应链,已成为第六大生产要素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得人类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和使用成为可能。在万国华看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把企业家才能(即管理能力)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从劳动中分离出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创新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理论体系,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由此创新也成为生产要素之一。

“今天因为我们有互联网、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收集到了很多数据,所以我们有能力把数据处理成信息为各种决策服务、使数据成为第六大生产要素,这在10年、20年以前是做不到的。”万国华说道。

正如我们如今都已习惯网购——这是数据在零售业发挥作用,庞大的商品信息被整合进互联网平台,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零售模式,重构了整个行业的形态。未来数据将逐渐贯穿全供应链,“从本质上”带来更多颠覆式改变。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对市场情况、原材料供应、生产过程等有更准确的把握,从而对传统的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的配置和优化组合,大幅提升生产力。“未来几十年里,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巨变。”万国华表示。

提升与数据“打交道”的能力

身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不进则退。为了提升竞争力,万国华建议,企业必须从理念上接受新质生产力的存在,并采取相应行动——除了招聘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企业也应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增强懂业务的技术人才与数据“打交道”的能力。

万国华分享了一个企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为了打通内部各个层级对数据的需求,这家企业创新推出了“三家”模式:通过初级培训,让员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制图,使其成为数据“玩家”;“玩家”对数据的兴趣深入、技能提升之后,可以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做出突破,再经过专业培训,就成为“专家”;此外,为了使算法设计等工作更深入,企业还会招聘专门的数据“科学家”。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转型进程中的执行效率,这家企业还提出了“三手”模式:首先是有“画手”,大范围地去看整个公司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数据提升生产能力;其次是有“抓手”,从“画手”描绘的蓝图中选取重点实际推进;最后还有“推手”,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从上至下推动事情做成。“三家”和“三手”相互配合,数字化转型就落到了实处。

数据对生产过程的进入,也将使劳动关系、劳动结构等发生巨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出数据分析师、数据交易师等新岗位,对许多传统职业的需求则可能会减少。为此,劳动者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随时关注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系统和培训机构也要与产业紧密合作,为劳动者提供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发挥技术人才等优势,推动产业成熟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重视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在万国华看来,如今的数据,正像当年的蒸汽机和电力。“上海有很好的工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优势,应该抓住这个发展机会,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与此同时,万国华也非常看好上海数据交易所这样先行一步的平台——据了解,自2021年11月揭牌成立以来,上海数据交易所已经建设了金融、航运交通等多个数据产品板块。“数据交易可以让数据在合适位置发挥更大作用,也将推动产业发展。数据产业未来将像如今的电力产业一样走向成熟。”万国华说道。

去年,上海发布《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出,到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地位基本确立;数据要素产业动能全面释放,数据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引育1000家数商企业。

未来已来。然而,对于数据的应用,万国华也有忧虑——除了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还有“数字鸿沟”的扩大。“从前物质层面的生产,比如制造汽车,一家企业再扩大生产也不可能把全世界的所有汽车都做了。但是数据不是这样,计算机在毫秒之间就可能将相应的数据资源全部处理完,如果不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去宏观考虑,可能就会造成‘赢者通吃’的局面。”万国华说道。

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上海如能在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链布局、培育创新生态等方面有所作为,将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