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平:要消除中医学是“伪科学”的误解,就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解读中医学原理 发布时间:2024-07-18

中医药是中国独有的资源宝库

访谈人:在您早年的经历中有没有接触到中医药呢?当时您自己和身边人对中医药是怎样认知的呢?

贾伟平:我对中医一直是比较喜欢的。我1975年上大学,在那个年代里,我们的大学是开门办学的,师生会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部队、商店等“大课堂”去学习,当时我去了基层医院,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乡镇卫生院学习,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和中医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我到了基层医院之后,先跟着一个老中医学着背汤头歌诀,背各种方剂,背了有大半年的时间。当时那名老中医还教了我很多好记的顺口溜,也激发了我对中医药的兴趣,感受到了中药的神奇与伟大,千百年来为人民疗愈疾病,护佑中华民族绵延至今。

我是从事糖尿病研究及临床诊疗工作的,因此对中医治疗糖尿病这方面也有过一些了解。中医对糖尿病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黄帝内经》中已经有类似于现在2型糖尿病这样的表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西医学所说的2型糖尿病。所以可以看到,公元前古人就关注到了糖尿病这一疾病现象了。

访谈人:作为西医院士,您对中医药也非常喜爱,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也有交叉合作。现在社会上对中医的质疑声音一直存在,认为中医的疗效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中医是“伪科学”。从西医学视角看,您认为中医药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屡遭非议的症结在哪里?

贾伟平: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构建的古典经验医学体系,也是至今世界上作为一个体系能够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这充分表明了国际科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高度认可,以及对中国科研实力不断成长的充分认可。我们应该发掘中医药这一中国独有的资源宝库,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世界医学舞台。

在我看来,中医药的优势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对人体、疾病和药物的丰富认知,是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通过对天然药物的解析,对经方验方的深入挖掘、成果转化,或可产生一大批应用于临床的新药,造福患者。第二是中医药学运用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来指导实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这些理念即使现在来看也非常先进,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很高的指导意义。第三是中医药的“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这与我们现在强调的“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理念不谋而合。而且除了治疗疾病,中医药在人体健康调养方面有很丰富的手段,比如说药浴、药膳、艾灸、拔罐、太极拳、八段锦等,可以说,中医药在人体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中大有可为。

中医被接受的程度与西医还有一定的差距,其症结在于作用机理、疗效机制未得到现代科学阐释,这也限制了中医药为国际同行和民众所理解接受。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循证医学能力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证据体系,用“现代通用语言”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创建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体系

访谈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您刚刚也强调《指南》的修订是基于高质量的证据,那您对中医药的科研和创新方面有什么建议吗?您认为怎样才能实现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呢?

贾伟平:中医学的理论多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不少人对中医学有“迷信”“虚幻”的误解,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要消除这些误解,就必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解读中医学原理。这就包括两个内涵,一是用世界公认的方法和科学研究证据阐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二是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中医药的作用机制。

要做到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学原理,首先技术层次上必须大胆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药物化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技术在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加速了对中医学科学内涵的现代化认识。

其次要加强中医药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学科与自然科学、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的交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中医药学科的创新发展。还要培养各学科具有交叉学术背景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前瞻和原创的学科思想体系。

最后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完善中医药等有关科研组织、验收和评价体系,同时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创造鼓励创新、审慎包容的外部环境。

访谈人:有观点认为,中西医互参互信,相互融合,将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模式。您心目中的完美医学模式是什么样的呢?中医西医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呢?

贾伟平: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积累起来的临床实践医学,西医则是以解剖和实验研究为主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中医与西医都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医疗体系,两种医疗体系没有孰优孰劣,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非此即彼,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彼此成就,共同造福于人类。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融合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因此,在我看来,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两种医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更好地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更好地创造出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体系。

访谈人:您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还有什么建议呢?

贾伟平:我认为药物的研发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突破中西医“次元壁”,加强中西医互学互鉴的有效途径。举个例子,对于西医来说,治疗乏力用西洋参饮片很容易理解,但是具体到饮片的克数、配伍,可能就相对困难一些。将中药、方剂开发成中成药,在安全性、有效性得到高质量研究证据支撑后,纳入专家共识或医学指南,对西医的临床用药形成指导,这就与西医的知识体系相匹配,使其很快掌握用法用量,开具给患者。

第二个还是要加强用“现代通用语言”来阐释中医药的疗效,加强循证医学支撑。只有中医药临床研究数量不断增加,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的比例不断上升,循证中医药研究方法和技术规范不断完善,有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撑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才能被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决策中,使其临床疗效得到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