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设计:与企业管理者的智慧共创”论坛活动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25
对案例企业的深度访谈和理论归纳既是管理案例研究的重点,也是其难点。为了回应此问题,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与开发中心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合主办的《案例研究设计:与企业管理者的智慧共创》讲座顺利召开。
左:陈蛇;右:井润田
讲座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共300多位师生全程参与。成都公交集团公司原董事长陈蛇博士受邀出席此次讲座,与井润田博士共同回顾荣获IACMR“管理的中国理论”最佳论文奖的案例研究设计整个合作历程,分享内容丰富,包括成都公交集团组织变革案例研究论文的变革情景、研究选题、访谈设计以及实践指导与应用等。嘉宾演讲之后是精彩的问答环节,整个讲座持续两个小时。整个讲座内容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一、研究选题
(一)案例选择
井润田博士首先引用Jerry Zaltman的观点指出,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作者、受访者以及读者等人们启发思维,明白一些他们本来应该知道的事情。而做到这点,对于案例选择的要求很高。而选择一家企业如成都公交集团作为案例对象的原因就在于,该案例在启发新的理论灵感方面有其他企业难以比拟的价值,这样的案例就好比是Siggelkow所说的“会说话的猪”(Talking pig)。
左:陈蛇;右:井润田
接下来,陈蛇博士从实践者角度分享了成都公交的变革历程。他当年是37岁接任成都公交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刚接手之时,就遇到八家加气站联访,称大半年没有付能源费了,再不付就要停供。同时,清客、罢运、安全事故频繁;当时下决心启动变革的导火索事件就是一位清客驾驶员的来信,称他们一线驾驶员一天要受五气(夫人,乘客,交警,领导,夫人),气上加气、压力爆表、忍无可忍、不得不为。总体而言,公司面临着内部管理混乱、员工与管理层矛盾突出以及社会形象不佳等诸多棘手问题。然而,在清晰的变革思路的指引下,短短三年内,成都公交集团便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全国管理较为优秀的城市公交企业,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成都模式”成为全国兄弟单位的学习样板。企业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2008年底集团净资产达10.9亿元,而2006年仅4.74亿元;2008年营运收入8.5亿元,较2006年同比增加5.3亿元。实施安全里程积累制度,安全意识和服务质量大大提高,交通事故大大减少,成都公交的社会形象也得到完全改观。
该案例研究成果发表在《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期刊上,该研究由于构建基于中国本土概念的组织变革理论而获得IACMR颁发的“管理的中国理论”最佳论文奖,由此改编的教学案例也进入北京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众多院校的管理学课堂,以及很多国内外《组织行为学》《领导学》《管理学》等畅销教材。
(二)研究问题
井润田博士分享到,最初他和谢家琳教授是出于教学案例撰写的目的进行以上案例的访谈和调研。尽管现有的变革理论,如约翰·科特的变革八步走、勒温的变革三步走等,为组织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但这些理论通常强调直接解决问题。2011年在访问明尼苏达大学期间,他和Andrew Van de Ven教授合作,决定将其撰写成为一个研究型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都是采用成熟的理论(如科特的变革八步骤理论等)对案例进行分析。然而,研究型案例不满足于此,需要借助该案例构建出新的理论。这要求研究者在设定案例研究问题时不能太宽泛,如“成都公交集团的组织变革是如何成功的?”等笼统问题,而需要提出具有理论启发性的问题。在该案例中,他们围绕陈蛇博士访谈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提出问题:变革者如何通过制造出一个问题,来解决一个棘手的变革问题?这种看似反常规的策略在当时的组织变革理论中难以找到明确有效的解释,而这点也是陈蛇等变革者能够在三年期间,能够成功实施组织变革的关键。
对应以上理论问题,研究者也要明确陈述企业现实面临的管理问题,如抢站、资源浪费、收入不公平、社会形象差。这些现实问题会为增强新理论的解释力提供生动有趣的故事逻辑。
二、数据收集
(一)访谈设计
本着三角测量的原则,本研究的数据主要通过一手资料(如访谈)和辅助来源(如存档资料)的整理获得。
访谈的目的是帮助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的和主观的生活表层之下的认知,其重点在于解释行动者的观点、情感、动机、行动以及身处的情景和结构。井润田博士建议不要就表层的二手资料即可以了解的行为进行访谈,他展示了当年的一个访谈文本:访谈之前,他首先阅读了社会上对于成都公交的很多负面报道,这样在访谈时就可以聚焦在这些报道引发的管理层的认识和思考。同时,访谈尽量涵盖详细(detailed)、聚焦(focused)、完整(full)等多个维度。为了获取更为全面和多角度的视角,研究团队访谈了陈蛇、当时管理层成员、员工代表等人物。
(二)访谈问题
研究者要处理好扎实的理论归纳、与丰富的故事情节之间的权衡。很多案例研究论文的内容大量陷入编码的呈现之中,丧失掉了对于故事线本身的描述,这会极大地影响理论逻辑的归纳过程。因此,访谈中要注意对于故事情节的访谈。例如,当听陈蛇博士讲到“制造问题”的经验时,谢家琳教授马上就询问他:“你是怎么制造问题的?比如之前一公司和四公司的薪水不平衡问题已经长期形成矛盾,但始终处于压制状态,怎么摆到台面上来调整呢?”。而这点也就形成了论文中“案例情景四”描述的故事。
三、数据分析和理论构建
(一)找到核心概念
怎样用一两个核心的概念把企业实践中的所有经验归纳出来,完成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是案例研究最富有挑战性的一步。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研究团队通过对访谈资料和相关文献的反复对比和思考,努力寻找能够贯穿整个变革过程的核心概念。在深入分析陈蛇博士提到的“制造问题以解决问题”等关键策略和思想时,井润田博士发现“势”这一概念能够很好地解释其变革实践。这样的说法在访谈文本中也反复出现。例如:“把局中人的角色分析清楚,准确判断出发展的趋势,采取的对策必然可行”,“只要能判断出这种最终均衡状态,对策就跟着环境安排应对”等等。
为了使“势”这一概念更易于在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和对话,研究团队将其与西方的“momentum”(动量)概念相对应。在物理学中,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具有方向性和持续性。将“势”与“momentum”相对应,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变革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方向性,还能够使这一概念在跨文化背景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二)在数据和文献中迭代
在论文的评审环节,责任编辑陈昭全(Chao C. Chen)教授和两位评审专家给予了大量帮助。陈教授指出:“If you do pursue an empirical paper, I se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in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shi”(势)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various strategies and tactics of CEO Chen, the change champion, seem to be preoccupied with the importance of seeking, making, and leveraging shi.” 同时,他也给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文献,帮助理解《孙子兵法》中“势”的概念与现代商业社会之间的联系。
正如井润田博士和孙璇(2021)所指出的,案例研究的理论化是在数据、意义和文献之间不断交互、迭代过程中逐渐完成的,从案例素材或文献中理解到的意义有可能启示研究者进行新的数据收集,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经常是重叠进行的。高质量的案例研究不应该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描述和前期文献的应用层面上,研究者应提炼出自己的理论认识,并保持这种理论认识与数据模式的一致性。例如,在分析陈蛇博士“制造问题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研究者结合《孙子兵法》中的“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等思想,进一步阐释了这种策略背后的理论逻辑,即通过塑造有利的形势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依靠个人或组织的力量。
(三)复现逻辑
通过对成都公交变革过程中的五个情景的跨案例比较分析,研究者梳理出了变革过程中的复现逻辑,即如何通过“造势” “顺势”等策略来推动变革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解决公司内部收入差距问题时,陈蛇博士通过调整管理层岗位,制造矛盾,从而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在整合公交线路时,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顺势而为,成功实现了线路的优化和整合。研究团队特别强调案例研究中故事线的重要性,而故事背后的逻辑则是理论构建的关键。通过讲述具体的变革故事,研究者展示了“势”这一概念在实际变革中的应用,使理论构建更加贴近实践,更具说服力。
(四)理论构建
研究者认为,与西方建立在 “直接效能观”基础上的组织变革理论(如科特八步骤模型)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建立在 “间接效能观”基础上的变革思想。西方变革理论多强调按步骤实施变革直到最终直接解决问题,而成都公交的变革实践表明,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通过制造问题、塑造形势等间接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能更为有效。这种间接效能观丰富了组织变革理论的内涵,为管理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选择。基于此,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包含“造势” “顺势”等策略的组织变革理论框架。这一框架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成都公交的变革过程,还为解决复杂组织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成果推广与应用
(一)反哺实践
接下来,陈蛇博士分享了以上研究成果对他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以上变革所形成的“我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成都模式’调研报告”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所刊登,并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同时,企业也于2012年6月荣获中国质量用户满意鼎,时任中国质量协会会长和成都市市长共同授鼎。他认为,对于其他企业而言,也可以借鉴该研究中的“造势”“顺势”等策略,解决实际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事实上,在讲座前一天,陈蛇博士就受邀到学院DBA项目进行分享,详细讲述了成都公交集团组织变革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就学员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细致交流。他还特别引用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中“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哲学思想,指出真正可持续的变革不是颠覆性破坏,而是通过建立顺应规律的反馈调节机制,使组织如同活体生命般实现自我进化。以上分享也受到学员们的高度好评,大家都认识到蕴含在中国文化智慧中的深刻变革思想。
(二)入世治学
陈蛇博士认为,校企合作研究使管理经验双向渗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有效途径,企业的实践能够得到高校的完备理论体系的指导;其次,高校的学术探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给出价值选择的依据和标准,能够帮助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重塑;最后,高校老师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提炼能力更强,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捕捉市场变化与技术趋势,找准了变革的破题切口,为战略调整提供强有力支撑。
最后,井润田博士从入世治学的思想总结指出:管理研究所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从实践世界和理论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出来,而不是单独的那一个世界。
此次讲座中以井润田博士和陈蛇博士合作分享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再现当时案例研究的具体情境,从选题的精准定位,到数据收集的严谨细致,再到数据分析与理论构建的巧妙融合,最后探讨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广阔前景,每一个环节的都为参与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收获。
参考文献:
[1] Jing, R. & Van de Ven, A.H. 2014. A Yin-yang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Case of Chengdu Bus Group.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10(1): 29-54.
[2] 安德鲁·H·范德文著, 杨百寅译. 2023. 入世治学: 组织与社会研究范式与实操.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井润田, 孙璇. 2021. 实证主义vs.诠释主义:两种经典案例研究范式的比较与启示. 管理世界, 3: 198-216.